将“善”的暖流注入人们心间
谁能十余年如一日,舍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拿出积蓄和拾荒的辛苦钱,只为圆失学儿童一个读书梦?谁又能在寒风凛冽、骄阳高照的岁月里弯腰俯拾,只为展现给孩子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她既不图名,又不图利,她的想法纯粹又简单:不想孩子们长大后报答我,只希望他们成才后,也能为其他人多做些好事。小善成大善,需要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小溪汇聚成大川,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良善之心的呼唤。560名贫困学生正是在她的帮助下,背着书包,哼着歌谣,踏着欢快的步子走向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来到了朝思暮想的课堂。她就是坚持拾荒奉献的老干部—张景兰。
当她以正处级干部的身份退休,还要做拾荒这样的辛苦活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有人说,何必为了他人而这么辛苦自己?有人说,如此这般,纯属炒作。但是时间却是洗验证是非真假的试金石,再多的流言蜚语,在时间面前也迟早会溃不成军,消失无踪,唯一留下的,却是当初不变的执着和信念。议论如昨,张奶奶却不作辩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的背脊也渐渐弯曲,她的面容也慢慢苍老,岁月如梭,不变的却是她的初心: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徜徉,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只为让孩子们绽放笑脸,做一个有用之才,为社会谋福,为他人贡献,这就是张奶奶的心愿。
人生如白驹过隙,面对短暂的人生,人们往往会有很多种选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同的感叹背后,人们的做法却也是大相径庭。有人蝇营狗苟,一心一意只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无视党纪国法,身陷囹圄之际,反而还能厚颜无耻地自我辩解:“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于是,看得多了,拿得多了,物质丰盛了,精神却枯萎了,到头来审视自己的一生,却发现别无所有,别无所得。还是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说得好:人不是专靠面包生存着的。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有人从中寻求名和利,有人从中寻找财富权力,却也有人从中寻求真与善,正如一株蜡烛,从燃烧的一刻起,都将是一直光明的。即使是“蜡炬成灰”,那束光芒仍然能照入人的心里,在心与心之间建成桥梁,传递爱的能量和信仰。而“拾荒主席”张景兰,她的善举不就是蜡烛发出的光芒么?虽然不是一瞬间的感天动地,但张景兰,也同样为人所尊敬爱戴。每次去见孩子们时,孩子们都会搂着她说:奶奶,我们想你了,你瘦了,你身体好吗?分别时,孩子们还会跟在车子后面跑几十米,大声的喊:奶奶你要保重身体。而省人大门口的武警战士,虽然是一拨换了一拨,但都无一例外地被她所触动,纷纷帮忙,帮她推起吱吱呀呀的手拉车,一步步地把废品送到废品站。谁说君子只能独善其身?张景兰不正是凭着自己的善举,小川汇流,滴水穿石,人与人的隔阂就此焕然冰释,一股暖流缓缓涌动,温暖了别人,更温暖了自己。
说到底,只有社会风清气正,才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好人”。而个人的诚心向善,反过来却又是塑造良好风气,助推文明风尚的基石。崇德向上不能只是停留于纸面,更是应该在有血有肉的道德模范人物、在真真实实的点滴小事里体现出来。“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张善兰老人,不就是春风化雨,让善和美深深扎入到了我们的心头了么?
扫码关注“清明网”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