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临近中元节,为遏制封建迷信丧葬陋习回潮,天津市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今后本市党员干部在丧事活动中有看风水、做道场、为亡人开光送路、焚烧冥币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将被严肃处理。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对党员干部丧事活动的监管制度,并列入党员干部考核内容。
张楠之(青岛 编辑):天津市要求党员干部抵制封建迷信丧葬陋习宣传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让他们“做到廉洁自律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因此而否定丧事活动中诸如焚烧冥币等风俗习惯,则是把行政的触角伸得过长了。上坟烧纸说到底是一件个人私事,外人无权干涉。此举实际上是矫枉过正。
党员干部固然有责任在各方面包括丧葬事宜中为普通群众树立榜样,但榜样应该体现在节俭办丧,而非将一切风俗习惯均视作封建迷信统统丢弃。
一些最初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或丧葬仪式,在流传几百几千年后,剩下的多是仪式,很多人其实对于一些仪式的最初意味已不大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也未必当真。比如给亡者烧纸,据说就是烧给亡者花的,但对于现代人来讲,烧纸更多的只是表达哀思的一种形式而已。
毕晓哲(石家庄 自由撰稿人):天津市上述规定如果真能执行到位,可以肯定的是,用于祭奠亡人的殡葬活动、焚烧纸钱冥币的行为将彻底绝迹。问题是,主要属于私祭范围的个人殡葬和祭奠活动被禁止了,早已流行多年的也往往是地方官员组织的公祭活动,为什么不禁止?公祭活动也要举行一些类似的“迷信仪式”,上香祭拜的程序一项也不少。
无论公祭还是私祭,都应一视同仁,不应厚此薄彼。公祭活动中的烧香磕头叫“传统文化”,私人祭祖烧香烧纸却成为了封建迷信,那不是扯淡吗?
对公祭活动的定性,2007年新华社曾发表评论文章称:“祭拜先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按照这一权威解读,既然公祭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私祭或相关的殉葬礼仪毫无疑问的也应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佘宗明(武汉 学生):倡导“低碳殡葬”,从干部抓起,“律官从严”的积极姿态,无疑颇具示范意义。
“绿色殡葬”走“以干带群”路径,从官员抓起,是个可行之法。也许这看起来绑架了官员的选择自由,挤占了他们的私人空间,但实际上,它却有增进廉洁自律、为民道德表率的双重效用。
虽说想怎么丧葬祭拜是个人选择,但党员干部带头“生态葬”,张扬了责任意识,也起到良性的道德示范作用。
扫码关注“清明网”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